接过父亲中药炼制罐 -湖北夏小中医院的接班人
一心一意做精做专做成百年老店
记者梅丹
除了要负责医院的行政管理,夏文沙每周还要坐诊 记者任勇摄
配料、碾药、安胎、封罐——一次次持续近10个小时的中药制作,常常通宵达旦,炼出符合国家医学标准的丹丸,这是今年30岁的夏文沙常做的工作。
昨日,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做一名优秀的中医是我从小的梦想。”
小学写《我的父亲》立志做中医
作为湖北夏小中医院的“接班人”,夏文沙的另一个身份是大学在读研究生。2009年,夏文沙从湖北中医学院毕业即到父亲医院工作,2014年,他又考取华中科技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再过一个多月,他将研究生毕业。
一般人看来,炼制中药与山野药材相伴,辛苦,孤独。但夏文沙不这样看,他说,这源于自己的父亲夏小中。“骨髓炎、骨结核等骨病都是令人痛苦无比的疾病,患者饱受折磨。小的时候,看到一个个患者经过父亲一段时间的治疗,慢慢好起来,他们对父亲发自内心的感激,这种情景一次次感染我,让我对父亲的那些陶罐和中药充满了敬仰”。
在小学时一篇《我的父亲》的作文里,夏文沙写的便是立志要成为一名像父亲那样的中医。高考时,他只填了一个志愿——湖北中医学院。如今,夏文沙梦想成真,接过父亲的炼药罐,成为一名专治骨病的中医。
父亲艰苦创业 将医院从京山开到汉口
清朝末年,夏文沙的曾祖父夏洲志、曾祖母王氏行医湖北京山,以治骨秘方闻名当地。二老去世后,将技艺授予长子夏方清,即夏文沙的爷爷。1950年,夏方清23岁,作为军医参加抗美援朝。
夏家中医技艺传到夏文沙的父亲——夏小中手里发生了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后,夏小中在京山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医院,经过近十年努力,名满京山。1993年夏小中来到武汉,在新华下路杨汊湖小区开办门诊,一家四口挤住在一间50平方米的房子里,半间是卧室,半间是书房,这样的生活持续了10年。
经过10年打拼和积累,2003年夏小中医院在汉口火车站西侧开门接诊。通过艰苦的摸索,夏小中研制出了符合国家医药标准、通过审批备案的“骨炎灵”等系列外用丹药。
2011年6月9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夏氏丹药制作技艺”作为唯一申报成功的炼丹技艺名列其中。2012年12月20日,夏小中又被国家文化部确认为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评价,这对我国中医丹药的炼制与传承,开启了一扇大门。
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弘扬中医
昨日,年近六旬的夏小中告诉记者,儿子今年将从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毕业,他计划今年举行一个交接仪式,正式把医院交给夏文沙管理。
采访时,夏文沙始终强调自己中医的身份,他说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书上有一句话让他铭刻于心,那就是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有同情心。“这句话一直深深影响着我,我是医生,不是商人,会始终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这是我的初心”。
夏文沙说,他很羡慕日本那些千年作坊,那些作坊因为专注所以屹立千年。这么些年来,有许多人想找他的父亲去做其他的生意,但是父亲一直心无旁骛醉心于中医事业。到了他这一代,作为“夏氏丹药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我会沿着父亲的道路,一心一意走下去,做精做专,做成百年老店”。
今年2月底,国务院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纲要提出一系列加强中医药保护和发展的举措,这让夏文沙感到欣慰。目前,他正在寻找志同道合的年轻中医做事业合伙人,希望能与他们一起继承和弘扬中医。
上一篇:夏氏丹药推动中医外科事业的发展
下一篇:夏文沙:传承是信仰,也是责任